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后勤实体与高校的产权关系不明确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以组建后勤服务集团(实体、公司、中心)为中心,以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等形式,为高校的后勤保障提供服务。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是实现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分离,与学校分离后的后勤集团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经费、人员与高校剥离,而后勤资产仍然属于高校所有,后勤实体与高校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在高校割断了给后勤经营实体的资金和人员后,又将其资产抓住不放,使得后勤经营实体在自负盈亏企业的运营方式中无法定位自己与高校的关系。 2.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不完善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长期性和缺乏市场竞争的后勤管理观念导致后勤管理机制不合理和管理体制不健全”[2]。目前,后勤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监督体制不完善。一些部属、省属高校,主管的教育部门只是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高校一些具体的教育管理政策则由高校自己来制定,后勤管理改革也成为高校独立的行为,教育主管部门无力监督,目前又缺乏社会监督机制。学校内部的监督部门往往由于经验、专业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与后勤部门协调不力,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使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二是经营体制不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许多育管理学研究。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被后勤集团所代替,后勤集团所属的经营实体,是服务与经营一体化的机构,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将自己上移为管理部门,以管理来代替经营与服务,从而使后勤经营过程行政化,忽视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导致了职工积极性不高、经济效益差,也偏离了后勤集团的服务宗旨和经营目的。 3.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后勤社会化管理规章制度缺乏最为突出的是学生食堂管理与学生公寓管理。食堂管理与学生公寓管理及其 运营由社会承办,虽然在招标方面高校进行相应的监督与管理,但却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指导,从而使学生食堂管理中,承包方为了赢利,往往降低成本,致使服务质量下降,严重脱离了高校办学的宗旨。如食堂的菜系混乱,南北风味结构不合理,服务态度差等;由于社会出资修建的学生公寓多半向管理社会化方向发展,公寓的用电、用水等方面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保障,不能禁止违章用电和用水浪费的现象;为了节约成本,社会化的管理过程中又常常违规停电停水,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4.后勤管理队伍素质偏低 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后勤管理人才缺乏,后勤员工素质较差。第一,后勤管理人才缺乏。现有后勤管理干部对在现代企业体制运营下的后勤实体管理经验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方式仍然不能适应。第二,后勤员工素质较低。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后,人员的聘用多为企业编制或合同工形式充实管理队伍,这些人员大多来自于学校的工勤人员,对高校管理或后勤实体管理了解甚少。又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技术水平较低,服务思想落后,服务意识不强,导致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质量不高,社会化进程缓慢。
文章分类:
常见问题
|
2022-03-07
2022-02-28
2022-02-28
2022-02-28
2022-02-28
2022-02-28
2022-02-28
2022-02-28
|